青年学术沙龙第十五讲:圣殿被毁与“约翰群体”的身份焦虑 ——兼论对《约翰福音》2章21节的理解

1

Body

   中文系(珠海)在12月4日晚上于海滨红楼十五栋一楼会议室举行青年学术沙龙第十五讲,由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取博士学位的洪晓纯副研究员就《圣殿被毁与“约翰群体”的身份焦虑──兼论对<约翰福音>2章21节的理解》这一题目作演讲,点评人是朱翠凤博士和曾繁裕博士。

   是次青年学术沙龙继续由青年教师主讲,邓菀莛老师指出沙龙是一个探索变化的场所,与会者应懂得存疑,不对讲者的论述尽信,要在沙龙后搜寻资料,再行探究。接着,洪晓纯老师简介《圣经》的内容、编排和产生背景,随之介绍现代《圣经》的研究方法(如历史评鉴学)、《圣经》研究的延伸领域(如抄本评鉴学)。

1

   在介绍《圣经》背景资料后,洪老师进入正题,她提出,把《约翰福音》文本的直接语境定位为第二圣殿被毁需要解决“约翰群体” (《约翰福音》文本背后的群体)的宗教—社会处境问题,并澄清该群体对圣殿可能有的“前理解”。在圣殿被毁之前,流散的犹太人已经发展出一些“替代性的范式”,圣殿在他们实际的宗教生活中已经被边缘化了。因为圣殿关联着宗教、经济制度上的不公,在早期基督教作品中也不乏对圣殿的批判,而这股批判圣殿的潮流可以追溯至第二圣殿犹太教对“终末的圣殿”的想象。在圣殿被毁之后,罗马帝国针对犹太人的政策使得流散的犹太基督徒产生一种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并体现在οἱ Ἰουδαῖοι一词的语义含混上。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为理解《约翰福音》的“圣殿”主题带来新的亮光:对于圣殿的书写不是一种“填补宗教真空”的策略,而是克服身份焦虑的群体性表征。“以他的身体为殿”(出自《约翰福音》2章21节)这一隐喻可视为一例。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洪老师解释各项分析结果似乎将我们对经文的理解带回马汀“双重戏剧”的范式(即表层讲述的是耶稣与犹太会堂冲突的故事,而底层隐含着“约翰群体”自身的创伤经历),但实际上,结论是基于对圣殿被毁作为理解《约翰福音》的直接语境这一提议的批判,因为圣殿被毁这一历史事件显然只是约翰群体对于“圣殿”的部份记忆,难以成为涵盖全文的语境。她在前文尝试勾勒与《约翰福音》“圣殿”主题相关的宗教—社会语境:圣殿在流散的犹太人的宗教生活中的地位、早期基督教对圣殿的批判、罗马帝国在圣殿被毁之后对犹太人的政策变化,以及由之而引起的犹太基督徒的身份认同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约翰福音》中“犹太人”一词的语义含混之中。在她看来,《约翰福音》关于“圣殿”主题的书写,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之下展开的,目的在于克服“约翰群体”的身份焦虑。她将“以他的身体为殿”这一短语作为例子,结合保罗书信中“σῶμα”与“教会”之间的语义关联,提出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这一短语具有一种对抗性的群体身份认同导向,构成对其充满张力的宗教—社会处境的回应。

   在洪老师分享完毕后,朱翠凤老师进行了相关点评。她认为洪老师的研究有五个可贵的点:研究难度大、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颇具前沿性、文献引用广泛和严谨、敢于采取及批判西方学者的观点、指出圣殿在流散的犹太人实际的宗教生活中被边缘化的问题。然后提出五个问题:耶稣洁净圣殿的行为是否指向批判圣殿的态度、犹太基督徒的宗教耻辱感如何产生、身份焦虑是否源于圣殿被毁、圣殿是否为《约翰福音》的核心关注点,以及“库姆兰”群体对祭司制度的态度究竟为何。

1

   接着,曾繁裕老师进行了点评。他赞许洪老师的论文方法全面,能考虑到原文、上下文、不同经卷、新旧约、直接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等方面,且用词、句法准确,表达清晰。然后就标题、身份焦虑的问题和相关概念在文本中的分量提出疑问,这分别关乎标题的主要概念之间有否直接关系、有否清晰交待身份焦虑的性质和如何就概念的位置、出现次数和被引伸的程度来决定概念的重要性和使用目的。

   是次演讲和点评非常丰富、精彩,虽然中文系学生较少接触相关题材,但也有本科生就洪老师的研究发问和回应,有研究生则谈到自己在方法论方面的获益。最后朱崇科老师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建议把研究的层次处理得更为丰富,以回应流散的犹太基督徒的身份焦虑是否确由圣殿被毁引起这一质疑,他认为可以尽量把各种可能性提出来。陈彪老师则指人文学科难以做到“一因一果”的探究,因为现实的联系往往是多因多果的,建议研究者寻找与研究与问题具体相关的联系,并适当使用操作性定义,在对话双方共同的平台上限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